查看原文
其他

近一个月来杭州发生多起!15岁初三男生开学跑步后被确诊为应力性骨折,当年这个病曾“压垮”了姚明

都市快报 2020-08-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医在线 Author 张慧丽

近期有报道称,自中小学陆续开学复课以来,长沙市某医院接诊了不下10例应力性骨折患者,其中4月25日至27日3天就接诊了7例。患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大多是迎接体育中考的初三学生。


杭州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出现?昨天从省儿保了解到,最近一个月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骨科赵国强主任医师接诊了3例应力性骨折的学生患者,去年同期一例也没有遇到。


长时间不运动跑步后膝关节附近肿痛

15岁初三男生被确诊为应力性骨折


小许(化名)今年15岁,在杭州某中学读初三。疫情期间,原本就不喜欢运动的他天天宅家,完全没有锻炼。开学后,小许明显感觉到每天背着书包爬楼梯到4楼的教室都有些费劲。“这样下去不太对啊!”小许暗暗下定决心,虽然今年中考体育测试已经取消,但得趁着课余时间和体育课多活动活动,增强体质。


连续在操场上跑了几天,小许觉得双腿的膝关节处隐隐作痛,心想也许是太缺乏锻炼,一下子适应不了,再多跑跑就好了,便没有停止长跑锻炼。谁知道过了三四天,疼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同时,虽然小许的膝盖处没有明显肿胀,但压痛感十分明显。这时候,他才让爸妈带着自己上医院。

插图 张琳


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小许的双侧胫骨近端有局部骨折缝样改变,还伴有骨髓水肿,最终被确诊为双侧胫骨近端应力性骨折


赵国强主任介绍,大多数情况下,应力性骨折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治疗,在不负重、多休息的前提下,基本上3-4周就能自愈,稍微严重一点的需要石膏固定。考虑到小许的应力性骨折是双侧,男孩子上下学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赵主任给他打了石膏固定,并交待半个月后复查。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另外两名和小许年纪相仿的男孩身上。其中一名14岁的男孩跑步后左侧膝盖肿痛,五天之后来就诊被诊断为单侧胫骨近端应力性骨折;另一名15岁男孩运动量比前两位更大,长跑加跳绳,连续几天下来,双侧膝关节上方疼痛,诊断结果为双侧股骨远端应力性骨折。


突然增大运动量或超负荷运动

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


孩子和家长们都想不通,没有摔跤、没有磕碰,好端端的怎么就骨折了呢?


赵国强主任解释,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不同,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平常一点点积累,等骨头达到疲劳临界点时发生的骨折。当人的肌肉被过度使用、产生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将应力传导至骨骼,这样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导致特定部位出现局部骨小梁结构连续性中断或者骨头整个结构出现裂缝。


“因为长时间少运动、不运动,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者平时虽然运动,却在某段时间内开展超过自身负荷的锻炼,身体的局部力量和承重不匹配,就容易导致应力性骨折。”


赵主任提到,一般来说,长期坐办公室不运动,突然超负荷运动的成年人或者足部承重较多的长跑、篮球、足球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等较容易出现应力性骨折的情况。

2008年2月27日,姚明左脚第一次应力性骨折。为了北京奥运会,他没有接受保守疗法,而是采取了手术疗法。手术后6个月就参加了北京奥运会。


2009年5月,姚明再次骨折。此次,虽先接受保守治疗,却发现骨裂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只能于2009年7月再次实施手术以治疗这次的左脚舟骨应力性骨折。


2010年11月10日,姚明在比赛时再次受伤,先是被诊断为左脚踝扭伤。后经核磁检查确诊为应力性骨折。


脆弱的左脚,一定程度上,也终结了姚明的篮球职业生涯。

而儿童和青少年平常跑跑跳跳比较多,学校里也定期锻炼,不太容易发生应力性骨折,去年一整年他就一例应力性骨折的孩子也没有碰到。“今年这样的情况可能主要是因为疫情带来的超长寒假,孩子们长期缺少锻炼甚至完全不锻炼而造成的。”赵主任分析。


应力性骨折初期症状不明显

局部肿痛3-5天没有好转

应及时做核磁共振检查


“应力性骨折发生后,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只是轻微胀痛,休息一会就能达到缓解,患者基本不会留心。随着运动,损伤加剧,疼痛感会逐渐加重,该部位可能出现肿胀,甚至连周边部位都肿胀起来。”如果这段时间里患者毫无察觉,使该部位继续受力,就可能导致严重的显性骨折,使其无法自愈,让治疗时间拉长,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赵主任提醒,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应警惕是否应力性骨折: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没有受到过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现突然性疼痛,并且这种疼痛使人不能继续跑步,或者很难继续跑步;


2.单足站立时局部出现疼痛,或者单足跳时出现疼痛;


3.用手指压痛处时出现钻心的疼痛感;


4.疼痛点在完全停止跑步后在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消除。

“一旦出现骨骼附近的软组织持续性疼痛,且3-5天内疼痛没有缓解甚至逐渐加重,及时来医院做个核磁共振,以便尽早确诊。”


不要马上进行高强度的锻炼

制订个计划逐渐增加运动量


想要避免运动损伤,主要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管是疫情后重新恢复锻炼的孩子,还是长时间不运动,突然想松松筋骨的成年人,都应该做到对自己的体能心里有数,不要马上进行高强度的锻炼,简单制订一个计划,逐渐增加运动量。”


比如刚开始可以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爬山、骑自行车等,每一次运动可控制在20-6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增减时间。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慌、胸闷、关节疼痛、手抖、冒冷汗等情况,应该立刻停止并观察情况是否有好转。要是有更严重的趋势,需要及时就医。


赵主任提到,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护和准备,“比如小孩子玩滑板、平衡车之前戴好护具,成人爬山或者慢跑换上舒适的衣物、运动鞋。”运动前,做好热身,放松关节,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而运动后也同样要注意科学“冷身”—— 让身体从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止状态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可以避免运动者各项身体机能变化过快而影响健康。比如长跑过后走一段路,不要马上就坐下,如果立刻停止,血液流速变缓,容易导致局部乳酸堆积,第二天起来浑身的酸痛感会更明显。


运动中意外受伤

紧急处置遵循“RICE”原则


万一不慎在运动中受伤,赵主任介绍了四点紧急处置的方法——“RICE”,它可以把疼痛、肿胀、和发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缩短恢复的时间。


1.制动(Rest)。

制动就是停止运动的意思,只要受了伤,无论你在哪儿,正在干什么,立刻停下来休息,不要再过多地去触动受伤部位。


2.冷敷(Ice)。

用干净的毛巾包住碎冰块或者冰镇过的饮料等(不要用冰块或冰镇饮料等直接接触),敷于受伤处。冰敷可减轻疼痛和痉挛,同时能使血管收缩,减慢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后期恢复。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

及时用绷带、布条、毛巾等对患处进行包扎,以控制受伤部位,避免再次受伤。加压包扎能有效减少受伤处的肿胀和出血。如果受伤部位出现局部外观畸形,建议可以增加使用夹板固定后包扎。


4.抬高(Elevation)。

通过抬高或垫高受伤部位能减少患处的血液流动,从而控制肿胀和出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伤部位有明显骨折或是外观畸形,需要及时上医院请医生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见习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王雪飞


·苏东坡夜宿的古寺曾是钱镠王的老宅?这座杭州的千年古寺,经过两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找到了不少宝贝


·@所有杭州人,今天起,行人乱扔垃圾顶格罚款50元!


·最新!这个省全面开放影剧院:要求隔位就坐,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食用零食……


·女翼装飞行员最后一跳画面公开!100多年前就有勇敢者玩这项极限运动中的极限运动,他们究竟在挑战什么?


更多消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杭州新闻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